【一】项目背景与实施情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河南是艾滋病发病率较高的省份,其疫情较为严重的县,大都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由于非法采集原料血浆中的违规操作,造成交叉感染,使经血传播的艾滋病病人迅速增多。发病人群的年龄多在30岁至50岁之间,以青壮年为主,严重危害着社会和每一个家庭,许多家庭甚至面临贫病交迫、家破人亡的处境,因艾滋病带来的恐惧和严峻的社会现实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战胜艾滋病,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为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遏制艾滋病流行蔓延,我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防治艾滋病的政策:2003年,“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2004年,成立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制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解决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作用和优势,体现党和政府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原财政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8月在我国五省实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家第一批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关爱项目之一,为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
二十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精心组织,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项目以“三统一、三结合”为原则,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治疗方案、统一评价标准,临床救治与科研相结合、固定方药与辨证施治相结合、中医药治疗与抗病毒治疗相结合。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组织架构,形成了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通过定期巡诊会诊、科研管理、监督检查等机制,确保了项目的高质量运行。
【二】项目成果展示
经过二十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项目创新提出了“气虚为本”和“脾为枢机”的中医病理理论,提出了“斡土化气”的中医治疗法则,构建了完善的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凝聚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临床需求、专家组经验和临床研究成果,逐步开发出一系列治疗艾滋病的中药成方制剂,初步形成了河南省中医药综合防治艾滋病成方制剂体系,为艾滋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用药选择。研发了包括“益艾康胶囊”在内的十余种中药制剂,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免疫功能、降低了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改善了艾滋病患者的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降低了病死率。
在科技创新方面,项目依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AIDS)、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自然等多项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共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主要课题73项;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23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近五年来发表艾滋病相关论文616篇;参编著作7部;专利6项等科研成果。制定了《艾滋病常见病证辨证施治技术指导原则》《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等规范性文件,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项目还获得了三个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多个多种奖项,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推广,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项目通过培训、带教、进修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精锐队伍。这些人才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未来展望与期待
展望未来,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理念,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创新精神,不断推动项目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是要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作用机制;二是要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确保临床疗效不断提升;三是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药新制剂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四是要持续推进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发挥优势特色;五是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国际化推广实施我们的“中国方案”,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福祉。
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实施二十周年,标志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撰稿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立然 郝明玲 李嘉和 孟鹏飞】
【专家档案】:
徐立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联艾滋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联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医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药材协会经方经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中医,2021年获河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19年获“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称号,2018年获“中国好医生”荣誉称号。
从事艾滋病中医临床及科研及教学工作。创造性提出艾滋病的“气虚为本、脾为枢机”的理论学说,明确定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5个适宜时机”和“5个适宜范围”;研制了“益艾康胶囊”“参芩龙清肺培元颗粒”“健艾康颗粒”等制剂并获发明专利。创制中国《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HIV感染者中医诊疗方案》及相关病证的中医诊疗方案、路径和证候诊断标准,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颁布实施。
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省部级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11个,国家级成果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取得专利10余个,同时开展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成果转化5个。
工作团队:形成了以多学科、老中青三代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人员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先后被评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现有科研骨干10人,在站博士后5名,在读博士生6人,硕士研究生20余名。